消费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知识 > 酒文化
酒文化

春节与酒

发布时间:2014-07-23

      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众多节日中,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最悠久、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饮酒又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就捧上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从此,开了过年饮酒的先河。到了汉代,"年"作为一个重大节日逐渐定型。到了这一天,家人放过爆竹后欢聚一堂饮椒柏酒,而且是让年龄最小的先饮。东汉时期,初一(又叫元旦)黎明时,各级官吏都要到朝廷给皇帝行贺年之礼,皇帝也兴致勃勃地接受群臣的朝贺,名曰"正朝"。汉制规定,群臣入宫朝拜需根据品位的高低带不同的礼品,皇帝也要设宴款待群臣,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御宴。经学家戴凭官侍中时参加一次御宴,皇帝为考察大臣们的学问,特令大家互以经史考辩诘难,释义不通者让坐给通者,戴凭连连获胜,连坐五十余席,一时传为佳话。这种朝贺之风往后愈演愈烈,曹植在诗中描写曹魏时期的盛况说:"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佳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活,敝敝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沓,充溢圆方。笙碧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爵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慈喜,千载为常。欢笑为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傅玄的《朝会赋》描写晋时情况更加生动形象,读之让人如临其境。元、清两朝的蒙、满两族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汲取汉文化,极重元旦朝贺之礼,把赐宴当作拢络人心的有效手段。元诗人萨都刺《都门元日》一诗写道:"元日都门瑞气新,层层冠盖羽林陈。云边鹄立千官晓,天上龙飞万国春。宫殿日高腾紫霭,萧韶风细入青雯。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

  汉民族向有"守岁"的风谷,"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周处《风土记》。唐代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让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诗写道:季冬除夜迎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熏天。 弹琴奏即梅风入,对局深钩柏雨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皇帝大臣如此,一般的骚人墨客是夜也往往饮酒赋诗,不过他们多是有感而发,与御用诗人的一味歌舞升平大不相同。贾岛一生坎坷贫因,以"苦吟"闻名于世,除夕守岁时,常把一年所作之诗全部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祷告道:"此吾终年苦心也"。祭毕举杯痛饮,长歌度岁。韦庄则痛感韶华易逝,游子飘道: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岂知新岁酒,犹作异乡身。雪向寅前冻,花从子后春。到明追此会,俱是隔乡人。

  宋时不仅"守岁",还有"馈岁"、"别岁"等花样,样样都离不开酒,"士庶不论贫富,……如同白日,围炉团座,酌酒喝歌""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之后,除夕夜想起昔日此时阖家团圆饮屠苏酒的欢乐,再看看现在身陷囹圄、孤灯残照的凄凉,感概油然而生: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空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王安石客居他乡,佳节思亲,也难免生"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一樽聊有天涯意,百感翻然醉里眠。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佳时流落真可得,胜事蹉跎只可怜。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风东泛濒溪船。

  与文天祥的沉痛苍凉迥然有别,也与王安石的淡淡哀伤很不相同,词人杨无咎的除夕之作则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和欢度除夕的悠闲情调:劝君今夕不须眠,目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芒筵,愿新年胜旧年。

 

来源:网络资源整理

图片链接
    协会工作 | 信息发布 | 消费知识 | 协会刊物 | 网站地图

    中国酒业协会网站系统  

    备案/许可证号为:京ICP备12033743号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622 号

    中国酒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cadaoffice@126.com